在绿油油的草地上,一黑一黄两只小猫静静地趴着,它们看着居民走来走去;在角落里,还有几只懒洋洋的小猫伸着懒腰……这是古美路街道阳光美景城小区里的一幕。原本,有人疼、有人厌的流浪猫引发了居民间的矛盾,经过多年尝试,人和猫和谐地生活在这里。
2019年,小区流浪猫问题特别突出。一些爱猫居民会在楼道门口、电瓶车车库进行投喂,但喂剩菜剩饭,没人打理就会带来流浪猫聚集,散发气味等问题,困扰了其他居民。古美九村党总支书记、居委会主任陈炜峰对于这个问题深有感触。
“于是,党总支关于到底‘要不要喂,怎么喂’开展了一次大讨论,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后,成立了古美九村关爱阳光猫咪爱心志愿者群。”陈炜峰介绍,团队内现有爱心居民82人,由党员、楼组长、爱心志愿者组成,热心居民戴华淇和杨莹担任负责人。
最早,只有戴阿姨和几位居民喂流浪猫,“我自己家里也养了5只,都是流浪猫。”最让戴阿姨牵挂的一只小猫身患残疾,“它之前被电瓶车撞了,把腿压断了,只能拖着腿走路,在外面很难自己生存。我养到现在9年了,还活着。”戴阿姨自发主动购买猫粮,每月喂养费就高达一千余元;每天上午下午两次巡查小区,投喂猫粮。
“一开始家人也不理解,后来相处久了就有感情了,女儿也加入了这个志愿团队。”戴阿姨自己用纸板、盒子等为小猫搭建了小屋,为他们挡风遮雨,小猫们最爱窝在小屋里休息。
谈到为什么能坚持救助流浪猫,年近70的戴阿姨表示:“感觉就是有一种牵挂,看久了就像自己小孩一样的……”小猫们仿佛也能感受到戴阿姨的爱心,只要戴阿姨一出现,它们就会围着她转。
社会上公认的有效控制流浪猫数量的办法是为其做绝育手术,逐步减少数量。做绝育手术需要资金支持,资金从哪里凑集、如何形成管理机制、后勤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摆在自治团队面前。
得知面临资金困难,陈炜峰组织党总支和居委会搭建平台,广泛发动党员、居委工作人员、三长、各类文体团队、志愿者等小区居民奉献爱心,截至目前,获得众筹募捐约2万4千元、社会组织捐助2万多元。自治团队也定期公示流浪猫众筹绝育工作进展,包括绝育、收养情况,收入和使用明细等。
戴阿姨说:“一般猫咪在做完绝育手术后要留院观察3到5天。我们让党总支在小区内帮忙协调了一间3平米的小房间,物业公司又协助安装上纱窗、上下水等。”这里用于猫咪节育后的观察护理和避雨取暖,由小区爱猫人士负责日常维护,确保猫咪的健康恢复,也降低了管理成本。
据统计,自2021年初至今,社区累计为119只流浪猫进行了绝育,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流浪猫的进一步增长,维持数量上的动态平衡,且略有减少,目前仅有约60只流浪猫。经过多年来的维护,小区如今难得听到猫咪发情的嚎叫声,在猫咪的呵护下,小区鼠患也绝迹多年。
此外,党组织牵头、自治团队制定了“爱猫爱狗不扰民”自治公约,确定了“不随意投喂、不喂剩饭菜”“不多放猫粮、谁喂谁清理”“不影响他人、不发生冲突”“不极端爱猫、不伤害动物”等行为准则,形成“爱猫但不扰民”的社区氛围。
在发挥居民自治力量的基础上,街道“一号网格”牵头引进“街猫”项目进社区服务,居委会组织了街猫项目负责人、社区志愿者代表一起商讨流浪猫后期管理问题。
“街猫”项目提供救助绝育费用、协助居民设置猫屋、增设照顾绝育小猫点位。同时,自治团队发起“猫屋守护人”计划,招募更多居民成为守护人,共同维护清洁猫屋。
现在,爱猫居民们可以通过摄像头“云撸猫”,看看可爱“毛孩子”们圆溜溜的大眼睛和憨态可掬的小表情。许多居民在空暇之余,通过手机“云投喂”,贡献爱心。
在树荫下,一个小屋子引人注目,顶部放了一个隔水的布,虽然简朴,但很干净,旁边竖起了一块关于流浪猫的温馨提示。走近一看,里面很温馨,地面上铺了一个旧的垫子,软软的,还放上了尿垫,旁边有几个小玩具。距离几十米的地方,又有一个这样的小屋子。
目前,小区已有11个街猫屋,“猫屋守护人”还给小屋取了可爱的名字,“喵咪们的大本营”“在我的树旁”“花花小食堂”等,让小区成为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态家园。
“抱着就是呼噜噜小怪兽”“喜欢和其他猫玩耍,应该算社交猫”“特别亲人,是可以抱、随便撸的小可爱”……爱心志愿者在一次次的救助中,了解到小猫们的性格,并在小区公众号上发布小猫的照片和介绍,为它们寻找领养家庭。在“领养代替买卖”的大力倡导下,目前,已有16只流浪猫找到了新的家。
许多居民主动联系自治团队想要领养,或帮忙转发给亲友。戴阿姨回忆道,之前小桥边有只“小三花”,它绝育后,一位独居阿婆收养了它,阿婆跟它说话、逗它玩,现在它每天粘在阿婆边上,又聪明又可爱。在爱心救助中,实现了动物与人的双向奔赴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